个结果,行为在去了心垢之后,自然便会清净罢了。
那么,心垢到底是什么,暂且先放一下,把后面的那个守志,勉强的解释一下之后,再回头去看这一切起因——心垢灭尽,净无瑕秽。
或许呢,就自然而然的,能够有些感觉,知道这个心垢……,到底是什么了。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
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以上其实是不同时期的两个相关记录,但是,说的其实就是一回事——守志!
小和尚问佛祖:“老师啊,什么才是好的?什么又是最大嘞?”
佛祖回答道:“修行的时候,一直都守着真的,那么,这就是好的。自己的志向坚定,一心一意的在修行之道上不断前行,那么,这就是天下最大的——善!”
所以呢,不知道过了多久,佛祖便又说了这么一句话:“见闻广博,对修行之道也非常的感兴趣,是一定难以达到炼虚合道之境界的。反之,见闻也不怎么广博,看起来傻乎乎的人,只是一直都矢志不渝的,尊奉自己的修行之道前行,那么,其实此人就已经是达到了,炼虚合道的……,大善境界!”
因此,什么是守志呀,守着自己心中那份真正的善念,矢志不渝的,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一直尊奉着这种修行之道,这……,就是守志。
心静和守志,全部都明了之后,再回头看一看心静,也就不难明白,到底要除的是什么心垢,让自己的行为净无瑕秽啦。
所有阻碍自己心中善念的,蒙蔽自己心中的那份善念,使自己无法坚定的守护,不能矢志不渝的前行,阻碍自己修行之道的……,便是心垢!
那么,真有这种可怕的东东,愣是能把人的原本的善念,都给彻底的蒙蔽,硬是把人给带到……,其他的道路之上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使佛祖不再回答,但凡不是恶到了极点的人,那都是能够有些感觉,差不多能够有些明白,所谓的心垢,它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啦。
没错,转来转去的转了一百圈儿,最后还是回到了《中庸》,与关于它是如何讲述……,这个问题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生命之所以是活的,知道饿了要吃、累了要休息,吃饱了也歇够了,那就要玩儿一玩儿,找个伴侣生个娃,然后再等待着第二天的到来。
这样鲜活而有趣的不断的活动,而不是像个石头人一样的,永远就呆滞在一处,动也不动的任凭风雨的打击,烈日的酷热暴晒,就是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本性。
所以呢,饿了的时候,便会感到难受忧愁,然后赶紧去寻觅那些,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当因缘际会,看到了一个异性生命,便立马就心生喜爱之情,向对方发起勇敢的追求……,等等、等等的有趣行为,无一不是因为有了本性,才会开始行动起来的。
但是呢,本性之中既蕴含了善,却也同样是包含着恶,为了满足自己心中那些,情绪所引发的欲念,为了可以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于是,有些生命便自己摒弃了自己的善念,而选择了依照恶念的指示,而去残忍的杀害其他生命。
难道遵照善念的指示,就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吗?
其实是可以的,只不过呢,心里面太过的急躁、太迫切、太愤怒、太悲哀、太过的渴求,所以呢,自然也就选了更加快捷、省力的……,恶念的结果。
因此,修行之道就是忍辱之道,安守善念之道,自己能做自己的主,将自己的心魔降伏,可以真正率性而为的——豪勇之道!
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
是个屁,这不过就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呢,根本就没有一点儿的……,屁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