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这是玩笑话,不过看夏天南对炮的需求很迫切,林伟业想了想,回答说:“好吧,正好我也想先尝试下石墨化退火工艺,就当练手了。”
按林伟业的设想,在没有焦炭的情况下,炉温达不到要求,是不会有合格的灰口铁的。而像明军一样,用又脆又硬的白口铁铸炮,则是他无法容忍的。
白口铁的特性决定了铸造的大炮无法进行镗光加工,内壁粗糙不平,想要顺利把炮弹推出去,就只能把炮弹的直径造的比炮管口径小很多,而这样一来,过大的游隙导致气密性太差,火药燃烧的推力大部分都被浪费,这样的大炮既打不远,也打不准。而且白口铁太脆,加上传统泥模铸造产生的气眼,导致炮管很容易炸膛。
至于石墨化退火工艺,就是用白口铁铸造口径较小,壁厚较薄的炮管,然后进行退火处理,得到材质为展性铸铁的炮管,就可以用刀具进行切削加工,让炮管内外都整齐光滑,炮弹可以造的更贴近炮管口径,游隙更小,同样的火药推力更大,炮可以打的更远,射击更精确。
而制造炮管的方法,林伟业决定采用清末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
龚振麟和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人,有革新思想,好研习西学,对西方的算学、火器有一定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清军节节失利,浙江省遂添设炮局,赶铸新炮,以应急需,委派龚振麟监制。此前铸造火炮历来是用泥模。泥模制好后需长时间才能干透,从开工到出炮,需要一个月左右。龚振麟主持造炮恰逢冬天,雨雪连绵,泥模干不了,炮制不出来。龚振麟就创议用铁模铸造铁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试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度。
相对于泥模,铁模的优点是可以重复使用,减少铸造工时,降低成本;铁模不含水分,不会像泥模一样产生气泡,继而在炮身上留下气眼,减少炸膛的几率;而且铁模铸造的大炮内外光滑。当时清朝评价龚振麟铁模铸造的炮“光滑灵动,不下西洋”,工艺之精接近西方列强。
具体工艺流程为:先造出铁模,而铁模也是用泥模翻铸的。按要造的炮管大小,做出泥炮模型,再把泥炮分成两瓣,把内面旋制光洁规整后烘干,浇注铁水后把两瓣铁模榫合,就得到了铸型铁模。用铁模铸造铁炮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得到成品。
在制作泥炮模型前,林伟业征询夏天南的意见:“小炮也分很多种,你想造哪种?”
夏天南问:“你给推荐几种最有名的,要野战用,要求机动性好,威力够用,运输方便。”
谈起滑膛炮时代的名炮,林伟业如数家珍:“按拿破仑时代的火炮标准,英法两国的火炮体系最完善,英国舰炮强于法国,而法国的6用野战炮强于英国。我个人建议6战采用法国的野战炮,去除杀伤力太小的3磅炮,榴弹炮、臼炮又不是黑火药时代的主流,那么剩下的选择就是拿破仑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