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建立之初,为立足江南,抵御北方匈奴、鲜卑等贵族的进攻,统治者一方面加强内部团结,一方面实行休养生息,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不久,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由于生活安逸舒适,一些原来还想返回中原的南渡士族,包括东晋最高统治者,再也无意北返,偏安于东南一隅。
东晋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统治者为了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大肆征兵,导致农民起义,东晋统治名存实亡。
公元420年,掌握实权的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在公元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刘裕灭晋后,建国号宋,他就是宋武帝,在位时较有作为。宋朝30年间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进入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陈朝末年,陈后主不思治理,境内田园荒芜,赋税繁重,百姓流亡,他依然纵情享乐。公元589年,陈朝灭亡。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这一时期为“十六国”。此后,公元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鲜卑族拓跋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末南迁,逐渐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公元4世纪后期,拓跋氏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后来,拓跋珪消灭后燕,占领中原,建都平城。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朝对峙。公元5世纪中期,北魏将南部边界推进到江淮一带,实力开始超过南方。
公元6世纪后期,北周武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大批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扩大兵源,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周武帝死后,朝政日益混乱,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