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的江东地区,诸侯众多,但是实力都很一般,所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不过这不是刘鑫想要看到的局面。
江东地区的诸侯... --
最快更新带着成都回三国最新章节!
区的诸侯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唇亡齿寒,所以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下,江东地区的诸侯都是不会轻易发起战争的,而且在面临外敌入侵时,江东地区也会形成暂时的战斗同盟,共同进退。
所以苏佳觉得,刘鑫日后想要获取江东地区的话,就得现在江东地区布下一个暗旗,到时候才好一举拿下江东地区。
而这枚暗棋的最佳人选,自然就是孙坚了。
如今的孙坚已经是个县尉了,但是刘鑫知道,按照史料记载,孙坚马上就会升任郡府校尉,到时候孙坚就会遇上他的第一个机遇,那就是许昌叛乱。
这里的许昌是会稽郡人,在句章兴兵作乱,并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许韶一起四处煽动周围诸县,聚集起同伙数以万计。
当时的孙坚便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起精良勇敢的士兵一千余人(其实也就是孙家的私兵),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击溃了许昌叛军,当时的刺史臧旻向朝廷呈报了孙坚的功劳,于是,孙坚便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
虽然看起来孙坚是从郡服级别的校尉转成了县城的县丞,好像有一种被贬谪的感觉,但是也其实是明降暗升,毕竟武官的地位虽然在上升,但是主要体现在高级武官的身上,对于校尉这样的官职来说,还是比不上一个县丞的地位高。
而且像是县丞这样的职位,只要遇到一个不错的机会,就有希望晋升为县令,甚至升任太守,所以孙坚还是非常满意自己的职位。
许昌叛乱属于一场比较严重的内乱,因此不适用于袁逢执行的新规定,所以孙坚也可以带兵前去平乱,获取功勋,而且功勋还是其次的,主要是让孙坚的名声传到了洛阳,让不少人记住了孙坚的名字。
而孙坚也在之后的黄巾之乱中变现优异,身先士卒,最后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的位置。
在这之后孙坚就屡立战功,在平定凉州的叛乱时,孙坚更是表现出来勇武之外的另一面,差点说服张温诛杀了董卓,如果当时成功诛杀了董卓的话,孙坚也算是为大汉又续上了一秒。
当时边章、韩遂在凉州制造骚乱,时任中郎将的董卓前往抵御讨伐,未见成效。中平三年(也就是186年),朝廷派当时的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西讨边章等乱兵,而张温也听说过孙坚的威名,于是奏请孙坚为参军事。
张温率部驻扎长安时,用汉灵帝的诏书召见董卓,结果当时董卓已经十分膨胀了,并且对于前来夺权的张温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脸色,于是董卓各种拖延时间,过了好半天才来,而且在张温责备他,董卓也是出言不逊,当时孙坚正好在座,见此情形便走到张温旁边,跟张温耳语,劝他诛杀董卓,结果张温也是一个怕事之人,选择了拒绝。
最终,凉州之乱虽然顺利平息了,结果因为董卓各种拖后腿,导致大汉军队损失惨重,世人皆叹该杀董卓,而孙坚则是在这之后成为了议郎。
至于孙坚乌程侯的名头,则是在几年后长沙人区星发动叛乱,聚众多达数万人,并且周朝、郭石等人也在零陵、桂阳一带发动起义,与区星遥相呼应,孙坚因此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负责平定内乱。
孙坚也是一个果断勇猛的人,在凑齐兵马之后,仅用了一个月的工夫就打败了区星,然后越过郡界,前往零陵、桂阳征讨其他叛军,这样一来,长沙,零陵、桂阳这三个郡都得到了平定,秩序井然,孙坚因此被封为乌程侯。
可以这么说,孙坚在这次从洛阳回去之后,孙坚的仕途就会一帆风顺,进入事业的高速发展期。
PS:昨天竟然忘了加标题了。。。今儿还有两章,下午和晚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