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强武圣

第四百一十章 元荃,吴京道,弥子纱(七更)

饮而尽,只是当弥子纱把酒水喝了之后,无论是酒判官吴京道,还是元荃,都没有动自己碗里面的酒水,两个人刚才的五分醉意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他们只是看着弥子纱,脸上似笑非笑的看着她。

看着没有喝酒的酒判官吴京道和元荃,弥子纱装作有些惊讶的样子,看向他们,说道:“怎么,莫不是子纱有什么事情做错了吗?”

“嘿嘿,堂堂白莲教的圣女,不去领导信众推翻昊天皇朝的暴政,却是和我们这些闲人喝酒,难道不怕信众们对你产生怀疑吗?”

虽然同为邪魔九道之一,但是出身于地狱道的酒判官吴京道,言语中却充斥着一种嘲讽的意味。

听着酒判官吴京道的话,弥子纱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只是微微一笑,开口说道:“酒判官吴前辈的话子纱铭记于心,子纱也不想抛弃信徒来此喝酒,只是这里有人拿了我们白莲教的东西,子纱不得不出来讨要回来。”

话音落下,弥子纱看向了元荃,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看到弥子纱的目光,元荃立刻就知道,他曾经盗出那个把下半部《未来弥勒印》假冒为《白莲济世经》的经文的事情,可能已经被人猜到了自己的身份,不过他当然不会被弥子纱这么一说就承认。

只见元荃一副茫然的样子,看着弥子纱说道:“弥圣女,你的意思是我偷了你们的东西?”

“元荃兄,还请你把我们白莲教的《白莲济世经》交出来,这样一来,看在酒判官吴前辈的面子上,我可以做主,我们白莲教不追究你的责任。”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什么白莲什么经,你们莫不是想要找我麻烦,所以找个理由接近我吧?”

“元荃兄,这是最后一个机会了,你要把握住才是。”

“弥子纱,我也告诉你,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说,我身上没有什么白莲经。”

“既然如此,你可不要后悔!”

言毕,弥子纱只是对着酒判官吴京道微微行了一礼,便转身离去。

看着离开的弥子纱,元荃摇了摇头,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弥子纱却突然转了过来,同时元荃立刻感觉到了一股庞大的精神力向着自己侵袭而来,弥子纱竟然对他出手了!

精神力下意识的喷涌而出,正面撞在了弥子纱的精神力之上,二人的精神力碰撞在一起,立刻发出了一声闷响,随即元荃屁股底下的椅子完全爆碎,而弥子纱则是向后退了一步,他们两个人的脸色都不是那么太好看了。

这个时候,弥子纱看着元荃,似笑非笑的说道:“还厉害的精神力,真的是让我叹为观止啊。”

“你的实力也不错,只是你是否应该说一下,刚才为什么要攻击我?”

“不不不,刚才那不是攻击,而只是试探,经过了刚才的试探,我倒是更加确定,元荃兄你就是拿了我们《白莲济世经》的人了呢。”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家父吕奉先
家父吕奉先
关于家父吕奉先:吕逸穿越了,乱入东汉末年。开局中平元年的并州。这一年灵帝还健在,始终坚持祸乱朝政。这一年,黄巾之乱刚起,大贤良师张角病死。这一年,刘老板刚开始找合伙人,桃园结义如火如荼。董卓还没造反,吕布还没认干爹……所以哪怕他是吕布的儿子,也还来得及。首先第一步,我不能死!
一世浮生若梦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关于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武德七年,穿越成为太子李承乾。想到历史上李承乾的一生,他想着如何逆风翻盘。先阻止李治的出生,保证长孙皇后的长寿,解决第一女皇武则天问题。下雨天揍弟弟,闲着也是闲着。三天找李泰茬,五天揍胖弟弟一顿。大力发展唐朝经济,开创科技先河,创立唐人标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看穿越后的太子李承乾如
90后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关于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永乐第十六年,朱高烁穿越而来,成为了朱棣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的第四个儿子。此时五龙同朝,他本想低调一生,逍遥的当自己的王爷。可万没想到,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历史人物。始皇帝嬴政,霸王项羽,丞相诸葛亮,兵仙韩信.....而就在他以为自己日后可以学朱棣靖难的时候。朱棣却获得了模拟器,可以模拟所有人的人生。他模拟朱高炽,发现早逝!他模拟朱瞻基,发现汉王造反被烹!他模拟大明留学
天蓝色的衬衫
世子无双
世子无双
关于世子无双:穿越架空历史,成为在青楼猝死的废材纨绔。王公家独苗,爷爷更是位高权重,手握兵马的军神。本想勾栏听曲,花船找女,纸醉金迷,夜夜笙歌……但……番邦蛮夷想他死。世家门阀想他死。就连皇帝也做局想弄死他。卫渊很慌,但却不完全慌。以纨绔人设,一路横冲直撞,从京师到江南,从庙宇到朝堂,从边关到草原,留下赫赫威名。当所有人反应过来时,发现他追随者名将如云,手握百万雄师,拥兵自重。
宁峥
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
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
关于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三国志为蓝本杂记英雄记为辅杀伐果决爽文偏群像介意勿入)青州黄巾渠帅之子张玉衡。在张饶死后,觉醒两世记忆。知道黄巾缺粮,便请汉末第一粮食官出山。面对没有士族辅佐这个问题。张玉衡:吾本北海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东汉末年分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