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狐女仙缘

第313章 见面礼

最快更新重生之狐女仙缘最新章节!

姬父姬母带着自己所有的儿孙住在狐族领地的东南方向上,从刚才惊鸿打量的那座正门进去,直走大约一刻钟,然后再向右拐,继续直走大约一刻钟,就会来到一栋占地面积极广的宅子里。

这栋宅子的围墙圈起了一整座遍植花草树木的矮山,而宅子里面的房屋则全是沿着山体的蜿蜒起伏而建。

姬父姬母的住所在离院门最近的位置,那里的房屋大气恢弘,房屋周围则到处都是苍松翠柏。

与姬父姬母的住所最近的建筑群里住的是姬家大哥、大嫂和他们几个孩子,而姬二哥一家则是与姬大哥一家比邻而居,因为山体走势的关系,他们的房子距离姬父姬母的住所稍微有些遥远。

至于姬三哥和姬四哥,他们两家住在山体的另一侧,而且两家的房子还正好与两位哥哥家的遥遥对称。

至于从未在这里出现过的惊鸿,她的住所被姬父姬母建在了他们夫妻俩住所的正后方、姬家四兄弟住所的正中间,如果从上往下俯视,很容易就能发现惊鸿的住所正好以众星捧月的态势被她父母兄长的住所围在了中间。

这样的布局惊鸿并不陌生,因为在下界时,她的闺房也是处于父母和哥哥们住所的中间。

他们像张开的翅膀一样牢牢守在她周围,为她挡去了不知多少风雨和艰险,让她安安稳稳做了数万年被捧在手心里的狐族公主。

这熟悉的布局温暖了惊鸿的心,同时也让她想起了父母哥哥们飞升之前的美好居家生活来。

众人进到院子里,惊鸿的几位嫂嫂忙自正厅里迎了出来。

虽然这是她们姑嫂之间的第一次见面,但惊鸿对嫂嫂们却并不陌生。

从父母和哥哥们的言语里,惊鸿早就对她四位嫂嫂的性格有所了解——她大嫂直爽、二嫂沉稳、三嫂温柔、四嫂优雅,个个都是好性格。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四位嫂嫂虽然性格各有特点,但心地却都是不错的。

她们给予了自己夫君的家人最大的善意和包容,对父母孝顺有加、对子女悉心教导、待丈夫的兄弟和妹妹也没有任何小心机。

当然,这也是姬家人以心换心换来的。

姬家父母一向开明,对儿子媳妇的私事从不插手。

姬家兄弟更是有名的顾家、疼老婆、疼孩子,除了母亲、妹妹、妻子、女儿,连只母蚊子都别想在他们身边转悠来转悠去。

他们这副洁身自好、对妻子绝对忠贞的架势,不仅让他们在以风流多情闻名的九尾妖狐一族里招人侧目,而且就连大罗天、天外天上其他家族的子弟也对他们的“惧内”早有耳闻。

大多数人当然不会说出什么好话来,饶是姬家众人的强悍实力让人忌惮,但却依然有很多人拐弯抹角的说到他们脸上来。

姬家四兄弟对此没有任何反应,但作为他们妻子的四个女人却狠狠教训了某些吃饱了撑的、专管别人闲事的家伙一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关于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拥兵八千魏武卒,朱元璋逼我交兵权——父皇,孩儿愿为大明镇守一方!拥兵十万铁浮屠,朱元璋让我卸甲归田!——父亲,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拥兵百万关宁铁骑,朱元璋逼我留在皇城养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朱柏穿越大明王朝,成为朱元璋众皇子之一!大明初立,内忧外患;好在朱柏觉醒了签到系统,随着日复一复的签到,逐渐拥兵百万,威震天下!……这一日,朱元璋召
敏敏敏子
三国之董卓
三国之董卓
关于三国之董卓:东汉末年董卓的人生起伏,从一个满怀梦想的少年如何做到百姓爱戴的游侠,又是一个忠心为汉的士兵一步步做到一代权臣,可屠龙少年终变恶龙,可谓是一代人推着一代人,历史车轮难以改变
心百川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关于三国之醉卧美人膝:李复穿越了…一觉醒来,李复发现自己穿越到东汉末年。还是陇西李氏子弟!什么?再过几年就是黄巾之乱了!这可如何是好。还有那么多历史上的美女我还没见过呢。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李复决定高筑墙广积粮,迎接乱世。
狂徒K
庶子逆袭:萧逸尘的权谋征途与爱
庶子逆袭:萧逸尘的权谋征途与爱
关于庶子逆袭:萧逸尘的权谋征途与爱:萧逸尘,萧家庶子,于困苦中得,自此踏上逆袭之路。他在萧府饱受萧承业欺凌,却凭借坚韧毅力与过人智慧,一次次化险为夷。苏婉清,名门之女,与萧逸尘情投意合,在其艰难处境中始终坚定支持。她的温柔善良与深情厚谊,成为萧逸尘在风雨中的温暖港湾,二人携手共对诸多挑战。萧逸尘在朝廷权力的漩涡中奋勇拼搏。面对萧承业的百般陷害、慕容烈的谋反阴谋,他毫不退缩,凭借自身实力与智慧周旋。
潮流先锋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关于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于十一,一个现代平凡之人,意外穿越至明末的乱世。在这硝烟弥漫、生死无常的时代,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于十一带领他们在战火中崛起,初露锋芒。然而,前行的道路布满荆棘,势力的扩张引来各方嫉妒与敌视,兄弟为他浴血负伤,爱情也历经波折。面对重重挫折,于十一不曾放弃,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最终一统天下,建立新的秩序,给百姓带来安宁。且看于十一如何在这明末风云
于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