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却以为开放榷场,是修改了与西夏为敌的基本国策,宜集中主题。二人争执不下,这还在其次,问题是此等大事最好由检发走私及建议通商的岳飞亲去临安面圣。但岳飞驻防鄂州,照理不能擅离职守。沈大人感到,兹事体大,二人意见又不尽一致,遂即刻返回临安,去请示当朝尚书右仆射赵鼎。岳飞也感到这是好主意。因为赵鼎这人为人耿直,一心为国为民,屡屡鼎力支持岳飞。这联夏抗金的战略,他定会赞同。另外赵鼎又兼知枢密院事,这种事是他的正管。
有人也许会问,赵鼎是有名的主和派。岳飞却主战。忠奸不共戴天,汉贼势不两立。赵鼎怎么会支持岳飞?
这种看法其实过于简单了。主和可以有为国为民的初衷。主战派中亦有夹带私货的奸臣。忠奸实不应以政治主张划分。事实上,岳飞、赵鼎都互相确认过,彼此皆属干国的忠良。
果然,赵鼎听了沈文回京的陈述,十分赞同岳飞的主张。他毕竟老臣谋国,其思虑比岳飞、沈文又深了一层。
赵鼎对沈文道:“岳鹏举的建议,于大宋有根本的好处。所提的开榷场同边贸,的确是很好的契机。但此一动议,未达天听之前,须过三关。而此三关都非易事。”
这第一关是地方官的意见。这种改变基本国策的事情,虽然功在国家,利在百姓,但冒然上奏,可能上意不准。开放榷场,可以由下至上,循序渐进,润物而无声。先由地方一级级上奏,假民意而利边防,届时水到渠成,事情好办得多。但是,边境大规模走私,确如沈大人所言,地方官脱不了干系。虽然依岳飞意见,京城可以另案处理,暂缓追究,但地方官毕竟心怀忐忑,很可能就不予配合,从县一级就按兵不动,此难一也。
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其它难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