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报的一开始先是全方位的报到了这次影响到江南百姓生产生活的盐商之争,接下来就是柳如是以自己的名义刊登了一份名为“不义之战”的评论文章。
这篇文章中,柳如是以较为中肯的语气叙述道。在大明当下最大的商业集团是麇集扬州的两淮盐商。而在盐商中,人数最多、势力最雄的又是徽商,他们几乎垄断了两淮所产食盐的全部流通过程,挥金如土,富埒王侯。
维持其奢侈性消费的经济来源,无疑是其攫取的巨额垄断利润。其主要手段之一是用不等价交换和放高利贷剥削灶户,两淮(盐)额引一千六百九十万有奇,归商人十数家承办,以每引三百七十觔计之,场价止十文,加课银三厘有奇,不过七文,而转运到汉口以上,需价一百五、六十不等。计算场价,每盐一斤,不及十文,而转销各处,竟至数十倍之价。
他们凭借食盐运销的垄断权和手中的雄厚资本所攫取到的巨额垄断利润。而这巨额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剥削灶户和广大平民百姓而得来的。他们攫取利润、穷奢极欲的过程,也就是灶户和广大平民百姓遭受剥削而日趋贫困的过程。
两淮盐商如此,胶州盐商也不例外。这两方盐商,纯属一丘之貉,他们都是利用盐价的垄断优势从普通百姓手中攫取巨额财富。不过,与两淮盐商相比胶州盐商的情况还好上一些,最起码他们不会用掺杂着泥沙的粗盐巴来坑害百姓。
众所周知,盐价之所以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耗费在运输的路途上,而两淮盐商,守着江南产盐之地,却一味地只知道提高价格,牟取暴利,坑害江南父老,其行径实在令人发指。最最让人心痛的是,两淮盐商每年从江南盐业市场攫取几千万两的白银,但上缴朝廷的税赋却只有区区几十万两。这些人如此自私自利,完全不知家国天下为何物,实在是让人有些不齿。作为一个江南普通百姓,如是本人对这些人也是分外的厌恶,所以如是才要揭露这些人的丑恶行径,让几百万江南百姓们都知道他们的本性。
这次胶州盐商跨海而来,用品质极好的胶州海盐来冲击江南盐业市场,对于普通的江南百姓们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从今天起,江南的广大百姓们再也不用忍受着两淮盐商的盘剥,却要吃着那些掺杂泥沙的粗盐巴了。而且因为胶州盐商的冲击,江南的盐价也一降再降。可以预见,未来有了竞争之后,江南的盐价势必会降到一个极低的价格。对于江南百姓们来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的福音。
最后,柳如是以充满幸灾乐祸的口吻说道,虽然这场争斗的两方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但是他们之间的争斗却以另一种方式造福了几百万江南百姓,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极为讽刺的事情。这场争斗收益的是江南百姓亦或者是跨江而来的胶州盐商,那么谁才是其中最大的失败者呢?答案不言而喻了。虽然本地的商人败给了外地而来的盐商,但如是本人却不得不说一句,胶州盐商,干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