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第676章 我憋死你

“臣无异议!”

包括裴炎在内,众人一同附合——不附合不行,薛绍说的那些话确实有道理。今天谁在政事堂里再一味的坚持要执行这个议案,就等于是要负起责任。如果再出现州县沦陷的惨败,那他就真的死定了!

谁也不敢仓促之间就签下这样一份“生死军令状”。包括裴炎,他也不敢!

会议到此结束。

既然吏部的议案没有通过,那么薛绍被调职削兵权的事情,自然也就无从说起。

换句话说,裴炎等人失败了。薛绍,成功了!

众臣纷纷离开了政事堂,薛绍却坐着没有动。

他感觉到了累。

并非是手脚无力体力透支,而是精神相当的疲惫!

和这样一群人精斗法,差点就耗尽了薛绍的精气神。

坐了片刻,一名小宦官走过来,凑近了说道:“薛驸马,太后请你到龙首殿一会。”

“唔,就来。”薛绍应了一声。

休息了片刻之后,薛绍走出政事堂到下马桥骑上了马,去了龙首池,那个他第一次遇到太平公主的地方。

武则天已经先一步来了龙首殿,这里是内廷与外廷的分水岭之一,方便她私下接见外臣。

薛绍到了龙首殿,意外的发现太平公主的车杖也在这里,他还看到了杨思勖和二十班剑侯在殿外。薛绍上前一问,原来公主今天刚到的长安,回京之后直接就进了皇宫,太后约她在此相见。方才太后来了,琳琅便伴着公主和世子进了殿中,只等驸马到来。

薛绍心中稍稍一暖,还真是有点想她们母子了!

本已疲惫的薛绍,顿时感觉有了力量,连步履都变得轻快了许多,大步走进了宫殿之内。到了寢宫门外他见到了琳琅,还没来得及和她们说上一句话,就听到屋里传出太平公主怒不可遏的声音——

“母后,何不杖毙那个老匹夫!!”

薛绍微微一怔,好大的火气呀!

“不得胡言。”武则在不愠不恼的轻声一斥,说道:“裴炎是顾命首辅当朝重臣,他为大唐效力了三十余载,一直都是勤勤恳恳极有功劳。虽然他确是犯了一些错,但总体来说他对大唐还是功大于过。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还算不得是大奸大恶之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清官。你见过几个宰相王公家中不置私财、不为亲族好友谋求官职的?不说他人,你和薛绍就做不到吧?”

薛绍听了这些话,默默的点了点头。虽然裴炎是自己的政敌,虽然他在公职上确实犯过罪,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私德还是称得上“高尚”的。武则天的这些话里也透出了一些信息,裴炎现在位高权重,再加上他在道德方面都没有什么可挑剔之处,这极其符合儒生们的审查标准。那么除非他犯上一个大错或是摊上一件大事,不然的话,不好轻易去触动他更不可能轻易就扳倒他。

皇帝杀人,也要杀得有理有据能够服众才行。否则就会触犯众怒大失人望,甚至危及自己的地位稳固。

——更何况,武则天毕竟还不是皇帝!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
关于我刚要造反,朱棣却觉醒了金手指:永乐第十六年,朱高烁穿越而来,成为了朱棣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的第四个儿子。此时五龙同朝,他本想低调一生,逍遥的当自己的王爷。可万没想到,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历史人物。始皇帝嬴政,霸王项羽,丞相诸葛亮,兵仙韩信.....而就在他以为自己日后可以学朱棣靖难的时候。朱棣却获得了模拟器,可以模拟所有人的人生。他模拟朱高炽,发现早逝!他模拟朱瞻基,发现汉王造反被烹!他模拟大明留学
天蓝色的衬衫
世子无双
世子无双
关于世子无双:穿越架空历史,成为在青楼猝死的废材纨绔。王公家独苗,爷爷更是位高权重,手握兵马的军神。本想勾栏听曲,花船找女,纸醉金迷,夜夜笙歌……但……番邦蛮夷想他死。世家门阀想他死。就连皇帝也做局想弄死他。卫渊很慌,但却不完全慌。以纨绔人设,一路横冲直撞,从京师到江南,从庙宇到朝堂,从边关到草原,留下赫赫威名。当所有人反应过来时,发现他追随者名将如云,手握百万雄师,拥兵自重。
宁峥
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
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
关于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三国志为蓝本杂记英雄记为辅杀伐果决爽文偏群像介意勿入)青州黄巾渠帅之子张玉衡。在张饶死后,觉醒两世记忆。知道黄巾缺粮,便请汉末第一粮食官出山。面对没有士族辅佐这个问题。张玉衡:吾本北海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东汉末年分三国
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
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
关于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二十一世纪特种兵队长徐骏,执行任务归来,正值修假,他搭上一辆公交车准备回家,但是万万想不到他正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整个公交车都爆炸了,然后他就失去了意识,醒后突然发现自己被带上了枷锁,还成为了一个被刺配的犯人。
陆凌云
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
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
关于我在古代的求活之路:朱钰作为蓝星一个普通打工仔,在一次骑行中被闪电劈中,待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母女二人所救,眼之所见家徒四壁。心已便是沉入谷底。随后女孩母亲还让自己娶女孩为妻。而当朱钰从母女口中知道这个时代的冰山一角时,已感觉举步为艰,他应该如何让自己与母女几人活下去呢?[注所有背景人物都是虚构,不带去任何真实历史]
三笔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