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站在何雨柱这一边,因为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好像也没有其他办法了,既然没有办法,那索性就再赌一把算了,他应该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京都大饭店界壁儿的那几间!”
众人一愣,
“知味居?”
说起这个地方来,在坐的几位大佬表情有些异样,应该说是脸红,当初国家大力提倡搞集体经济,轧钢厂作为国字头大厂肯定是不愿意落后的,有钱有背景想法也大胆,拿下了京都好几处“黄金地段”的房子!
可是随着城区不断的发展,几个黄金地段也变成了黄铜地段,周围不是大杂院就是仓库或者是工厂,这让他们备受打击,最后把这些地方的房子都租给了供销社,唯独剩下京都大饭店这一处店面还算过的去,所以想在这里打出一片天地。
挨着大饭店当然也要开餐馆了,总不能开一个杂货铺吧,丢不起那个人!这时期京都有名的大饭庄其实并不是京都大饭店,而是老字号的八大居,分别是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万福居、广和居、同和居、砂锅居!
所以当时的领导层也想跟个风搞个什么居,听上去也有牌面,还显得有文化,对得起轧钢厂的名声。
想到就干,名字起好了,就叫知味居,店铺也装修妥了,就等开业了,最后发现没有厨师,也不是没有厨师,一个饭店没有厨师那还开什么劲呐?
而是没有哪种能拿得出手的大师,都是从轧钢厂食堂抽调出来的,刚开始何大清也在里面,但又因为轧钢厂实在离不了他,当时轧钢厂业务量大,招待这一块就全指望着何大清,所以又把他给调回去了,他这一走不要紧,有好多冲他手艺去的吃主,最后发现他人不在也就不再来了。
要说没有了何大清,知味居还勉强能维持,靠着京都大饭店的人流量,随便捡几个漏也饿不着。
但这时候三年大害突然而至,人们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别说是知味居,京都所有的饭店都受到了冲击,知味居有近百十号人,每天职工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就把知味居的职工给调回去了一大半,而知味居也轮落到大食堂的地步!
这口碑没有了,来吃饭的人也就没有了,就算是挺到了现在,每天也就是卖上几笼包子和几碗面条的微薄收入,连职工的工资都不够,开门就是浪费表情,现在还不关门,不得不说真他妈是个奇迹。
何雨柱得知这个地方还是老高的功劳,那一次和他一起吃烤鸭,路过这边他随口说了一句——老杨真是败家子,好好一个铺子让他给搞成这样,轧钢厂真是有钱没地方花了,你租出去也好啊,每天挣个三瓜两枣的,还不如去喝西北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