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最新章节!
四、不学礼,无以立
仪礼中国
《仪礼》是记述有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等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在宗教意识并不发达的古代中国,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和制度的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100多卷的《仪礼》,就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在或坐在哪个方向和位置,每一步该如何去做等等。
《仪礼》上记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等。《仪礼》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根据古文献可以知道,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仪礼的复杂程度,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不能经办这些典礼的。
后代儒生在先前各种仪节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排练补充,成为一本关于仪礼的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仪节非常多。《中庸》中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说的是礼的总纲有300条之多,细目有3000条之多,也正是如此,中国才称为“礼仪之邦”。后来,传到汉代时,《仪礼》只剩下17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5项典礼仪节。这些仪节由礼学传授者高堂生传授给士大夫阶层,作为这个阶层的“士礼”。
《仪礼》中记载的一套礼仪,带着非常明显的阶级特点。但是,《仪礼》中记载的所有礼节,不能说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为其中的有些形式,是从氏族制时期传袭下来的礼俗。所以,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们不仅能了解周朝各国贵族生活的一些侧面,还可以从中窥探到远古的历史踪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