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么说咱们父皇英明神武呢。”
杨曜宇看着弟弟满面的笑容,叹了口气,“父皇明明是知人善任的明君,为何就是不肯答应我,让我去太学。”
“皇兄想去太学?”杨曜昌奇道,“太学的那些教授,于学问上还不如皇兄呢,何况宫里有太傅,皇兄何必去太学呢?”
“我不是去让太傅教我,而是我想去教授学子。”杨曜宇道,“我曾听一个人说过,教授百姓以百工之技,则万民安居,社会安矣,教授百官以爱民之心,则风气清正,江山固矣。二十年前的乱世,起因就是自上而下的贪官污吏,政治败坏,而百姓流离失所、生活不能继,不得不反,这是官逼民反。皇祖承天之命,领万民废旧朝、建新朝,至今日户户有余粮,家家有银钱,着实来之不易。”
杨曜昌点头赞同,“我就是听了当年皇祖和父皇他们领军起义的辛苦,才想要学习兵法、习练武艺,做一个能卫国护民的将军。”
杨曜宇深有同感地拍拍弟弟的肩膀,“我想做一名教授,或者先生也行,我要教授百姓以百工之技、教授百官以廉洁之心,令百姓安居乐业,令百官爱民如子,令大宁朝长治久安、永世相传。”
“大哥,我一直以为你就是个只会做学问的书呆子,没想到你竟有如此大志向,弟弟我得对你说声对不起。”杨曜昌搭着杨曜宇肩膀,“你的梦想,我坚决支持,你想做先生做教授,不需要去太学,去边城,那里的民风淳朴,就是彪悍了点,正需要你这样有学问的人去教教他们。”
“不行,你们两兄弟都去边城,我可不同意。”皇后瞪了杨曜昌一眼,“你别净出馊主意,你大哥现在离不开京城。”
杨曜昌看了看皇后,又看向杨曜宇,皱眉:“我听说近几年二哥他们频频动作,难道大哥也……”他指指上面。
“我对那个位置不感兴趣。”杨曜宇嫌恶地摇头,“我只想教书育人,把我满腹的经纶传授出去。”
“那大哥更应该离开京城才是。”
“待新帝登基,你大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但现在还不是时候。”皇后道。
这话有深意啊。
杨曜昌正待要问,皇后又开口,“你别管京城的事,你父皇安排你去边城,你去就是,京城里就是地动山摇都与你无关。”
“母后,京城若生变故,我岂能不顾你和皇兄?”杨曜昌道。
皇后摆摆手,“再是变故,也翻不过天去,我和你大哥必定无碍。时辰不早了,宫里即将下匙,你们两个尽早出宫回府。”
杨曜昌心里已经走了怀疑,换了四年前,他肯定扭着母后告诉自己真相。可如今,他和杨曜宇一起告退,上了去大皇子府的马车。
皇子年满十六即出宫建府,但杨曜昌一直在边城,他的府邸便没有落实。但他又不能住在宫里,便决定这段时间都住到杨曜宇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