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浓淡之法,亦有妙趣,结合干湿可谓是千变万化,真正体现了“水晕墨章”之妙境。
“看来山水界对墨法的基本理论倒也和前世相差无几。”卓文点了点头,心中对绘义的把握无形间也增了一分。再翻几页,这里则是介绍了山水画之“三远七观”。
所谓三远,指的是“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自平地而窥远山,谓之平。
至于七观,则是: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专一看;取移视。
“只要深蕴三远七观之法,再辅以各种适宜的画技,便能轻松作出美妙非常的山水写意画卷。”卓文点了点头,又翻过几页,眉头却是一皱,因为他发现这本书中对山水画的描写竟然没有钩斫、矾头、攒聚、没骨等画法的附加说明。
这什么情况?卓文不禁郁闷,不应该啊,这可是大陆通读的《画经》,跟前世教科书一样的存在,这么严肃的作品,竟然没有上面那四种最基本的画法说明?这跟炒粉丝的时候没有看到鸡蛋有什么区别?
卓文再次翻了一页,这一次,他看到了山水界对画技的描述。
“匠巧而生灵,千衍万变,化技为三,曰柳叶、减笔、游丝,三者也。”
“柳叶者,行笔疾,可抑、扬、顿、挫,线态雄浑圆厚而变化莫测。”
“减笔者,多用侧锋,重击而轻收,犹如劈斧。”
“游丝者,行笔缓,多以中锋出之,力道均匀而线性始终如一。此谓之画道三描也。”
“咦?画道三描?没了?”翻到最后一页,卓文越看越满头问号:“水墨十八描中才写了三描的大纲就收尾了,其他十五描哪去了?”
所谓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褶皱的各种描法,共分三大类,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柳叶、减笔、游丝,其他十五描可以说是它们之中各自的小分类。
比如减笔描中的《战笔水纹描》,这是粗大的减笔,颤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常用来描绘武人战将或者智集千古的圣人,更突显刚毅与睿智。
比如柳叶描中的《行云流水描》,状如云舒卷,白如似水,转折不滞,连绵不断,法如其名,行云流水,适合用来描绘仙人飞鸟,更显飘逸。
再比如游丝描中的《曹衣出水描》,北齐曹仲达所创,直线表现,衣贴形体,似出水之态!对人物刻画之力度,十分入眼,前世很多诸如福禄寿、门神将、八仙画等,都用的是这种技法。
还有很多很多,一言难以概括。简而言之,十五描虽出三描,却也是各有特点,可谓青出于蓝。
但是,山水界竟然没有对这十五类技法进行任何哪怕是一丁点的说明!
这意味这什么?
合上古朴厚重的《画经》,卓文顿时恍然:“对啊,山水界毕竟是山水界而不是地球,两者之间自然是有偏差,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山水界画道如此昌盛的地方,竟然没有前世地球那么多描法花样!”
尼玛,老子这是撞大运了?要是我把这些技法全都发扬出来,不知道会不会震惊整个山水界?
“时辰已到,考场没收一切与文宝无关之事物,请各位自觉自呈上来,若是发现舞弊,将在全州取消永久考试资格……”就在卓文心中震撼之时,一个苍老嘶哑的声音传来,响度不大,却清晰地袭近现场一百五十个考生的耳畔,让人心神不由为之一振。
“这是‘响遏行云’,形似境界的大画师才能掌握天赋神通,果然非凡!”卓文暗暗点头,整理了一下身边之物,将《画经》与手中的储物画卷上交登记,这才回到考卓等待考试开始。
“哎,走一步看一步吧!”虽然知道绘根考肯定扑街无疑,但卓文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毕竟考试课是不允许考生早退或者旷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