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些庄头坊主的名头在那儿摆着,再缩下身子也钻不进蜗牛壳子里,再者说,谁不是先敬罗衣后敬人,穿得破儿啰嗦让这府里的小丫头子也看不起呢。”
“只不知咱们这位太太究竟是个什么性子呢?”穿杂线衣裳的媳妇缩了缩肩膀,低声道:“今儿怎么看这么久?”
“怕什么,这十几年不都是那几个老数儿,”胖媳妇不以为然,白白团团的脸抖一抖,小红嘴儿就没有停,刚咽下一块鸭肉,又一连吸溜了两个虾丸,烫得直往外吐热气:“咱们又不懂养蚕,也不会缫丝,每年产多少丝又不归咱们管,但多少斤生丝出多少绢绸、多少斤熟丝出多少丝绵,这是个死数儿,谁还有本事改了不成?”
穿杂线衣裳的媳妇偷眼瞅了瞅坐在上首的段姑姑:“也是,段姑姑反正不管工坊,只管着大庄子上的庄稼出息,戚管事采买多少蚕丝,同他娘再没有干系的。”
负责生丝采购的戚管事是段姑姑的干儿子,由她一手儿带大的。
段姑姑一副波澜不兴的样子,年事略高但牙口儿却好,专夹了那香酥猪脆骨吃,咯吱咯吱嚼着,心里自有定数:初来乍到的当家主母,总得显出些能耐来,好容易抱住京都的大腿,是决计不肯撒手的。唐家这样的商贾大户,太太们第一要做的便是看账。账本儿这个东西,并非算得清数儿就完了,内中多少个弯弯绕绕,不是经验老道的行家只能是雾里看花,若把身子探进去了,也是进了*阵,到时候想拔腿出来可就难看了。
每年老太太着重过问的也只是丝的采买和储备,下头这些打点功夫早都做足了,那些采养柞蚕的农家能多得些好处,又有哪个不称意的。东家老爷又怎样,前些年确是他亲自采买,后来做大了就亲自交给了自己的干儿,自家也并不贪婪,永远只拿这么一点儿小利,所喜这些年东家越做越大,蝇头小利聚集得多了,也成了肥肉……再说,干儿子跟东家那是过命的交往,东家怎能不信他。
身边春生家的也算自己的心腹,段姑姑见大伙儿都吃着聊着,便低声跟春生家的道:“说不好这回要洗牌呢。”
春生家的一惊:“怎个洗法儿?”
“左不过就是交接的庄子换一换,你们染坊常是给东郊织坊供货,就换成给西郊供,省得常来常往地再和合伙儿揩油。”这些换位却是动不得根本的,大家都穿一条裤子,新开的庄子由满昌管着,拉他下水是早晚的事儿,段姑姑‘咔吱吱’地嚼着脆骨,吃完了又去夹八宝饭上的香烘核桃仁儿吃,也是脆生生的:“顶多立立威,裁去几个织工罢了。”
春生家的迅速在心里算起小账来:裁人又如何,不过手紧两日,到时候把工期给她拖一拖,她就知道厉害了。东家问起来,就说人手不够,呵,到时候还不得乖乖把人给补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