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并且恢复雒阳为洛阳。
据《魏略》记载: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
许昌在东汉末年被称为许县,迁都后被称为许都,许昌之名还是来源于魏文帝曹丕,当时“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 --
最快更新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改许县为“许昌县”。
【尊崇孔子】
魏文帝颁布诏令:“从前孔子有圣人的才能、帝王的本领,却身处衰微的周朝末年,没有接受天命的运数,只得在鲁卫两国、洙泗二水一带,以仁德教导人们;虽每日奔波忙碌,但委屈自己以保存古代圣王的思想,抑损自己以拯救众生。当时天子和诸侯王最终没有重用他,他只得隐居,考证了黄帝、唐、虞、夏、殷五个朝代的礼制,撰写远古帝王的纪事,根据鲁史而写成《春秋》,参照太师的音乐而订正雅》、《颂》,千百年来,人们把他的著作视为经典,他可以称得上万世师表啊!如今天下大乱,礼仪荒弛,昔日的庙宇,都因长久不修而毁坏,对孔氏家族的封爵也废止了,他的故乡阙里再也听不到讲礼颂诗的声音,四时看不到祭拜的情形,这难道是那些要崇尚礼德、奖励功业、功德不朽的百代帝王要祭祀的人的样子吗?特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侍奉孔子的祀庙。”
诏令鲁郡把旧时的庙宇重新修建,置一百户官兵守卫,又在外围建造许多房屋,让志学之士汇聚于此。
【选定寿陵】
黄初三年(222)十月三日,曹丕选定首阳山东侧为寿陵,发布关于丧葬的规定:“按礼制,国君登基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以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远古尧葬在谷林,周围都是茂密的树木,禹葬在会稽,农夫安心地耕种,因为葬在山林中,与山林融为一体。我不采用聚土造坟、植树为记的做法,因为它不是上古之制。寿陵与山成为一体,没有必要造坟植树,也不要建立寝殿,修筑园邑,修设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让别人看不见。
我所以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为了使后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只须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
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加以劝阻。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让人贪图;光武帝坟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张释之;原陵被盗毁,罪归于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为前车之鉴,心中常常存着一个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万载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
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国王埋在一起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在何处了。如果谁违背了这条诏令,擅自变更,我在地下就会被戮尸,戮而重戮,死而复死。为臣者轻视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有灵,将不会保佑你。特令将这条诏令收藏在宗庙之中,另抄录副本存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