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在建康刚一站稳脚跟,就开始着手“肃反”。首先,刘义隆手下亲信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是四辅臣一党的,有这层关系,王弘乐得当“无间道”。然后,王弘又策反了檀道济。刘义隆对王弘和檀道济讲,“你们并不是政变最初策划者,最后也是被他们裹挟政变,只要忠心为我做事,皇家一定不与你们为难。”事到如今,檀道济知道跟着皇帝还是比较有前途,于是直接反水,“四人帮”直接变成“三人帮”。
有了檀道济为首的扬州军区的支持,刘义隆放开了手脚。公元426年元宵节刚过,刘义隆首先在首都拘捕徐羡之和傅亮,这两个老哥没有兵权,到此时就是人家案板上的肉,结果徐羡之上吊自杀,傅亮被捕后斩首。“三人帮”的亲戚和死党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然后,刘义隆让檀道济率领中央军剿灭荆州的谢晦,务必斩草除根。
谢晦得知京城发生巨变,连忙和将领们商议对策。幕僚何承天说,“皇帝倾全国之力攻打荆州,又站在讨逆的道德制高点上,我们势难与之抗衡。上策是将军直接投奔北魏帝国;下策是派亲信将领进驻我国和北魏的边境重镇义阳(河南省信阳市),将军率兵和政府军交战,胜则罢了,如果失败,就借道义阳投降北魏。”
谢晦沉思良久,并未采纳何承天的建议,说道,“荆州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兵精粮足,还是和他们一决雌雄,实在不行,再跑不晚。”
其实站在谢晦的立场,直接投降北魏,有汉族夷狄之分,实在心有不甘。就像现在哪个军区司令要投降日本人,那还不被吐沫淹死。如果采纳下策,这样的军事调动一是分散兵力,二是造成军心不稳,还没打就注定输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打。谢晦当时应该还不知道檀道济已经投降刘义隆,所以他可能估计自己可以战胜政府军,力挽狂澜。于是就出现开篇一幕。
可惜谢晦棋差一招,当他得知檀道济带领政府军兵临城下时,大事已经去矣。一场大战,谢晦兵败身亡,亲信将领都被送上断头台。刘义隆的“肃反”运动胜利结束。
肃反之后,刘义隆一心扑在内政治理上,他继承老爸刘裕时代的“土断”政策,打击世家大族,发展农业,与民休息;刘义隆还多次亲临华林园亲自主持司法诉讼,以及反贪反腐,来保证行政措施顺利实施。就在刘义隆上台数年间,刘宋帝国国力大增,史称“元嘉之治”。
可惜这一切都来的稍晚了些,当刘义隆修好内政,国力大增之时,国际形势却不断恶化。拓跋焘已经带领北魏帝国基本统一了北方,形成对刘宋帝国的巨大威胁。时不我待,是时候撕毁“魏宋互不侵犯条约”的时候了,南北方的再一次对决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