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首的汉人精英,虽然身陷北国但心系南方,希望汉人政权可以光复中原,于是形成一派暗战势力。崔浩被杀时正值拓跋焘和刘义隆南北大战正酣之时,黄河南北,响应刘宋北伐之人大有人在,于是拓跋焘借此机会镇压崔浩,把“汉人光复”势力一网打尽。这种猜测有一定道理,当时北魏朝中的汉人“无间道”应该不在少数,但“崔浩之死”说拓跋焘借题发挥应该没问题,说崔浩本人就是“间谍”实在缺乏史料支持。
同样是《国书》的编辑著作郎高允却在太子拓跋晃的力保下保住了性命,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拓跋焘杀人的原因并不是编辑们秉笔直书。拓跋焘在杀崔浩之前,还把崔浩招到堂前,亲自审问,史载崔浩恐慌迷惑,连话都说不上来。堂堂铁齿铜牙崔伯渊怎么会变成这样,估计在牢狱里已经被狱卒们在嘴里或喉中下了毒手,否则以崔浩的智商和巧舌如簧,怎能不抓住最后机会进行申辩?
后来,拓跋焘让高允负责写诏书:诛杀崔浩和他的幕僚,以及他们的部属、仆僮共128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此人还是非常有正义感,他一直犹豫不敢下笔,恳请再觐见拓跋焘一次,然后再写诏书。见到拓跋焘,高允说,“崔浩被捕入狱,如果还有别的原因,我不敢多说,但仅仅因为他冒犯皇族,罪过还不至于到被处死的程度。”
拓跋焘大怒,让武士逮捕高允。太子拓跋晃极力求情,拓跋焘怒气才稍稍平息,说道,“没有这个人,就会有几千人被处死。”
但最终,崔浩所属的清河崔氏家族,以及和崔氏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还是全部被诛灭全族。在刑场上,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崔浩会作何感想。是哀叹上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反思自己的行为失当?还是回忆起当年尽心尽力辅佐拓跋焘祖孙三代,运筹帷幄、挥斥方遒、意气风发!
拓跋嗣曾特别赐给崔浩精盐和青色醅酒,说,“听先生议论时政,真是一种美妙享受,就像品味这精盐和美酒,现在我把这些东西赏给先生,就是想和您一起享受这种美妙的感受!”
拓跋焘则经常亲临崔浩府上,和崔浩讨论国家大事,有时突然到访,崔浩没有准备,拓跋焘也不在意。每次在崔浩府上正好赶上饭时,不管饭菜多么粗糙,拓跋焘必然拿起筷子吃上几口。
就是这样一个皇帝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的大智囊崔浩,拓跋焘痛下杀手之时却也没有半分犹豫。
崔浩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其中对于职场打拼的职业经理人,最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在和老板的博弈当中,千万不要把自己以前为老板做过多少事情作为筹码,而要以未来还能为老板带来什么服务以及老板为获得这种服务要付出什么代价作为所有考量的出发点。想通了这一点,对老板或者公司对职业经理人的态度和做法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崔浩之死让人扼腕叹息,难怪《魏书》叹曰:……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