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强秦已过大河而入三晋之地,居高临下,呈高屋建瓴之态,韩赵魏三国之表里山河之势已失。今地利已失... --
最快更新赵马踏天下最新章节!
利已失,而天时人不可测,三晋复强,唯人和可凭耳。今在下为王上计,有三策可献于陛下。”
“其一,选贤用能,虚上卿之位以待天下贤才,推行改革,练精兵,储粮草,行王霸之道。”
“其二,外结赵魏,互不侵犯,若三晋同声于天下,同战于公敌,则诸侯必莫敢侵。”
“其三,亲齐楚而远秦,集六国之力以抗强秦,不得于外交之上摇摆不定,否则后患无穷。”
“大王,此人乃赵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王断不可亲信。若我韩国远秦,必遭其侵,而五国不救,我韩国社稷危矣。”韩国上卿,投降派首领宋午出列疾呼道。
“宋卿先退到一边去吧!待赵使讲完再禀奏。”韩王摆了摆手,直截了当的说道。刚登基没几年,便屡遭秦国侵犯,这让韩王对投降派的主意产生了质疑,况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韩王也不例外,他也想要有所作为,复兴韩国,但国内投降派当道,无一贤臣给予他一个好的建议,因而韩王也无从下手。现在赵捷可以给他建议,因而他迫不及待的想听赵捷讲完,这样才好大干一场。
宋午被禁言,投降派感受到了寒冬的来临,纷纷没了反驳底气,大殿城了赵捷一个人的舞台。
“在下来韩之前,吾父曾嘱咐于我:‘韩氏于我赵氏有存亡断续之大恩,此乃难以报答之大恩,凡赵氏子孙需世代谨记。’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吾虽为赵氏,岂敢以以怨报得,以祸报恩。”
赵捷口中的存亡断续之恩乃是赵氏孤儿之事:春秋时代,赵氏家主赵盾秉国长达十几年,手握晋国兵权,弑君灭卿,使得赵氏雄踞晋国北方。古人云:盛极必衰,灾祸悄然降临到了赵氏的头上。晋景公之时,赵氏功高震主,且为诸卿所嫉,可谓举国皆敌。于是乎晋国司寇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之事而嫁祸先祖赵盾、剪灭赵氏,赵氏全族唯赵武一人得免,是为赵氏孤儿。由于屠岸贾背后有晋国重臣栾氏、三郤的支持,国内无人敢为其鸣冤。在这一重大事变中,唯有正公直,明大义,在朝在野声望甚佳的韩献子韩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赵盾无罪,后又保护了先祖赵武,再后又力保先祖赵武重新得封。
“今韩氏遭难,我赵氏愿与韩氏再次结盟,共抗强秦,以全社稷,一如昔日之韩赵之盟。君上以为如何?”
韩氏起初只是晋国的一个稍有实权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寻常部族,与当时的赵氏(赵盾、赵朔)、重臣魏氏(魏悼子、魏绛)之权势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语。聪明的韩厥之子韩起在韩厥创造的韩赵蜜月期中,及时的与赵氏结成了坚实的政治同盟。借助赵氏在晋国上下浓厚的政治基础与遗产,韩氏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晋国政治基础,得到了在上流社会争权夺利的地位,遂成晋国六大部族之一,韩氏部族的根基由此而成。这是赵韩的第一次结盟,也是韩氏与赵氏的友谊的开始。
“我看可行,这件事便由张相全权负责,密约订立完成后交孤一观。”不待臣子反对,韩王便定下了盟约的基调。
“诺。”张平顿首接令道。
“外臣谨受命。”赵捷稽首应答道。
“众卿还有何事要奏。”韩王继续问道。
“臣有事要奏。”张平出列道:“秦攻魏之刑丘,取之,刑丘之民不愿为秦民,四处奔逃,越万余人已至韩境,请问君上如何处置。”
“发放种子与农具与流民,将其安置道上党郡,令其开垦土地以自食。”韩王吩咐道。
“不可。”赵捷出列阻止道:“流民据降秦国,由此可知此辈乃恨秦之人,君上可收其精壮,练以一军精兵,承诺助其复仇,则此军战秦之时,戾气可成,必前仆后继,战不畏死。”
“有道理。”韩王赞道:“张相,按赵使之言去办。”
“诺!”张平再次应达到。
“退朝!”宦者高呼。
“送君上!”众卿纷纷拜别韩王。
当韩王离开众人视线后,大殿中的诸卿纷纷站了起来,然后三个一群,五个一党的离开了朝堂,赵捷和李兑也紧随张平之后步出了大殿。
“赵使请留步。”突然身后传来了一声呼唤,赵捷转头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