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兄长的婚事,自己都没这么上心过。
那时候嫂子苏氏跟着父母在广州任上。
两家大人常在一起,自己就和苏氏往来得多些了。
那时候兄长回了京城读书,和嫂子压根没见过面。
只不过,自己和苏氏处得好,所以,常会在信里提起苏家小姐姐如何如何的。
又会在苏氏面前提自家兄长如何如何了不起,如何如何疼爱她。
苏氏压根没怎么放在心上的。
人家可是有两个兄长的!!
杨氏那时候是觉得,苏氏家不错,倘若将来的儿媳是像苏氏这样的不错。
后来之所以兄长会来广州,完全可以说是二人真的很有缘份哪。
兄长在国子监的时候跟了一位先生,那位先生恰逢领了公差出来,还恰恰就是广州府的。
兄长便跟着来了。
几个小年轻出去玩过几次,兄长就和嫂子看对眼了。
但那时候,这件事也就兄长和嫂子,自己知道,大人们是不知情的。
后来碰上东府老太爷,老太太过世,自家一家人就全部回了京城。
那时候谨彦只是婉惜兄长和苏氏有缘无份。
倘若二人处得时间长些,到时候,自己可以吐露些口风给杨氏。
之前杨氏表示喜欢苏氏的。
那么想来到时候,也会去上门探苏氏夫妻的口风吧。
可现在……
古代和现代毕竟不同。
一方面,两家人虽说有些意向,可没定下来。
再者古代通信不便,自家这边守着孝,万一苏家给苏氏订了呢?
苏氏人品相貌不错,性情脾气也好,家世也好,正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
因此,在回去的路上,谨彦就时常劝谨行。
有些事儿,没办法的,得想开些。
还和谨行说,这人哪,初恋往往是不会有结果的。
毕竟,人不能十全十美不是?
有得遗憾的人生,那才是最真实的。
太过完美,会让老天爷妒忌的。
可哪里想到,后来苏父回京叙职,便把家里人也给带了回来。
两家人后来便暗自交换了信物,等沈家出了孝之后,又用最快的速度订了亲。
苏氏便跟着两个兄长给留在了京城。
在谨彦看来,兄长的婚事真的挺顺的。
头一次喜欢的姑娘,刚好,那姑娘也喜欢他,然后二人订了亲,成了婚,头胎就是儿子。
虽说中间也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波折,不过,也不算啥。
哪里像周泊桐啊!!
周泊桐一听就郁闷了。
这段日子之所以老在大理寺,那是没办法。
谁叫自己的院里多了位妖娆的姑娘呢?
那满身的脂粉味儿,打扮得像只花孔雀似的,巴不得所有的珠宝全部往身上戴。
周泊桐哪里会不知道,那位姑娘是干嘛的。
原先,他是真的不抗拒,毕竟,也到了一定的年纪,也是有一定需求的。
可自从有一次听到谨彦和谨行的对话,他觉得吧,这通房和妾侍啥的,还真没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