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思凝轻巧转身。花木已深,万籁俱寂,惟闻钟磬之音。阁楼外清水环抱,曲径通幽,阑干弯弯折折,池内有莲花纷敷而开,紫菡萏、四面镜、重台佛座、玉芙蓉、一叶江河,红白相间,翠叶凝烟,高高下下,浮于绿水之上。莲花清香幽远,扑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略更小说网 www. LueGeng.com,竹上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远,扑面而来。
在这清香之中,又有几缕别样芬芳。
皇甫思凝微一分辨,似是沉水末香,多伽罗末香,黑栴檀末香,多摩罗叶香,复雨牛头优罗伽栴檀香等。这些香料端正醇厚,华贵无比,能这般缤纷布濩于虚空中随风回转,显然不是一般人的手笔。
果不其然,视线之中出现了一座七宝幢幡华盖,校以种种金绳露缦真珠璎珞,又雨金屑银屑毗琉璃屑,渐渐靠近。
七宝幢幡华盖在华严阁前停下,两名女尼娉婷而下,皆端正怡颜如童女相。二尼伸手搀扶,一名深色缁衣的比丘尼缓缓踱步而出。华年盛美颜色秀丽,容止庠雅大人子相。
皇甫思凝双手合十,道:“明色大师。”
被她称为“明色大师”的人分毫没有法师架子,懒懒一挥手,道:“白霜,你我又不是外人,别这么喊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叫我‘未晞’罢。”
皇甫思凝在心中轻叹一声,面上不露声色,唤道:“未晞。”
凤竹本来心不在焉地看着池中莲花,闻言立刻抖擞精神,挺直了腰杆。
华年时望着皇甫思凝,道:“我记得你很喜欢鱼……若汐。”她一抬手,那位叫“若汐”的女尼立刻将鱼食奉到她手中。
她临窗漫然一撒,立刻引来一群池中锦鲤,喁喁争夺。
皇甫思凝颔首微笑,道:“我记得你也很喜欢。”
华年时道:“我是喜欢,但和你的喜欢不太一样。你是那种干干净净的喜欢,我是……”她这话说得奇怪,但皇甫思凝和她相交多年,早就见怪不怪,“我是喜欢看它们争食的样子。为了那么一微尘的小小饵料,扑抢在一处,丑态毕出,真像人。”
“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蛮触相争,暴取豪夺。应似诸天观下界,一池之中鬭英雄。其实都是一般可笑。”
皇甫思凝淡淡道:“这就是人心。”
华年时点头附和道:“不错,这就是人心。丑陋,善变,贪婪。”她皱起了眉,“比如那个姓原的老女人,连你的主意也敢打。”
皇甫思凝暗暗心惊,道:“原太后有何打算?”
华年时冷笑道:“她也算太后?她是个什么东西!当初进京的时候,连一句官白都讲不好,抓着令氏恩惠死皮赖脸进了宫,爬到了今天,一看势头不对,立刻见风使舵,倒戈相向……”
原氏本只是个边境之地的寻常军户,不知祖坟冒了什么青烟,原太后的兄长原朷受到了令花见的二兄令花塍赏识,随令花塍入京,封了四等子爵,又将原太后送入宫中备选秀女,此后更是诞下了三皇子,节节登高。
若非有令氏,绝无原太后今日。但宫变当日,她一见大势已去,立刻与皇甫云来沆瀣一气,和睦如多年老友,恨不能掏心剖肚表忠诚。
皇甫思凝神色平静,道:“这也怪不得她。”
华年时微微一怔,旋即笑了,道:“你从来都这样,不怪任何人。白霜,我有时候在想,你简直不像人。”
皇甫思凝道:“我只是觉得怪她没什么意思。我又不在乎她。”
华年时道:“小时候我怎样作弄你,你也不生气,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这一回是皇甫思凝愣了。她微微拧着眉,道:“当然不是。那时候年纪小,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都是寻常事,有什么好生气……”
华年时粲然一笑,道:“所以你是在乎我的。”
这话若是在今日之前说,皇甫思凝自然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在一听,她只觉得如站针毡,凤竹的目光灼灼如刀光,好似要在她背后戳出几个血窟窿一样。
华年时何等敏锐,当然也体察出皇甫思凝的不自在。
古怪的是,这不自在居然不是源于她,而是在于皇甫思凝身后的那个婢女?
说是婢女,她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婢女的仪容确实过于出众了。阁楼外飞阁流丹,琉璃鳞次,琪树成行,香云蔼青,满池夺艳争妍红白泛水的莲花,也比不上那姣好绝伦的侧颜。她在一见之下都有几分失神,罔论另外两个小女尼,从方才起就不住抬眼偷觑。
但这个婢女似乎早已习惯他人炙热视线,貌莹寒玉,神凝秋水,脸上始终只有无动于衷的冷漠。
作者有话要说:竹子:……老婆上一章还和人家你侬我侬,这一章就搞家暴嘤嘤嘤,还当着人家的面和别的女人眉来眼去呜呜呜(? _ ?)。
xxx
谢谢小天使阿若、摩兮的西扔了2个地雷,张起粽和正义的小土豆扔了1个地雷~
看到不少评论都忧心忡忡怕被虐,我只能表示……作者君如此软萌好捏,你们不要自己吓自己啦~( ̄3 ̄)>
这文毕竟题材比较冷,我也不指望能上什么订阅榜,还是希望大家多多撒花留言,营造出一种此文人气尚可的氛(jia)围(xiang)啦~(づ ̄3 ̄)づ╭笔芯~
ps看到有亲对情节有点疑惑,大概举一下:霜宝第一次以“修罗”比竹子是在第8章;竹子学会端午戏台磨镜唱词是在第10章。
xxx
*阿修罗道、阿修罗女等出自《父子合集经》《佛说业报差别经》《宝星陀罗尼经》;
*色相之说化自《涅槃经》;
*凤竹所唱《藕》出自冯梦龙《挂枝儿》;
*一微尘概念出自《华严经》;
*“应似诸天观下界”,改自白居易《禽虫》。